贫道一贯认为,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高度准确的说明过去、预测未来,说得再有道理也可能全盘错误,因此判断各种观点的对错、各路人员的可信度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有效的验证方法就是检索过去。如果一种观点、一个人过去能够准确预言社会发展,那么他对未来的判断就值得重视,注意只是重视而非盲信。[color=rgba(0, 0, 0, 0.901960784313726)]
[color=rgba(0, 0, 0, 0.901960784313726)]
过去两年AI行业的发展印证了之前的一些观点,首先是AI进步速度极快。
在技术上,2023年的AI绘图、视频常出现一些问题早已经解决,例如早期的AI人像视频会有明显的闪烁感,人物有明显的塑料感,现在都已经得到解决,做得稍微好一点的就不容易分辨出来了。这两年来,AI已经学完了人类所有既有常识文档,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常识可以教给他们,各企业只能训练AI自己创造数据训练自己。技术进步的另一表现是成本下降,2023年推出的chatGPT的训练成本还很高,2024年底推出的DS训练成本已经很低,适合大规模普及应用,从而极大加速了改造世界的进度。
技术上最大的突破还是多种大模型的出现。2023年的的chatGPT、2024年的DS等都属于语言大模型,其基本原理是统计人类文档中各个字词的关联度,据此分解输入的问题、输出自己的回答。也就是说,AI实际并不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回答,它只是在提供各个字词的统计学关联,因此常常会有幻觉,会编造资料和依据,给出的答案只能作为初步参考,适合外行人快速查阅资料,但不能承担真正的任务,你要是信它提供的资料就会被坑。要在工作中应用DS,必须在它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再查一遍。
2025年初公布了基于世界模型的Genesis,它的基本原理不是统计学而是数学和物理学。举例来说,过去的AI绘制一个视频,它提供的一些毫无意义的像素点分布,只是统计学认为这些分布符合学习资料和问题的字词关联。Genesis是先建立相关物品的仿真模型,然后根据物理模型计算各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以此生成视频。这样做对娱乐视频来说没有区别,但这一路线发展下去,可以成为数字孪生世界的基础,对社会的影响极其巨大。
数字孪生就是用大量设备统计现实世界的运行情况,然后用计算机给一切物体建模,应用各种数学模型使这些物体在虚拟世界中运行,以此模拟真实世界的运行情况。举例来说,美军伯克级驱逐舰安装了数千个微机电震动传感器,实时统计设备运行情况,相应的数字孪生模型可以提前预测真实舰只的故障或维护需求,从而提前满足需求、消除隐患。当数字孪生世界可以模拟整个工厂、整个社会时,工厂和社会的运行必然发生根本改变。
语言大模型和世界模型还只是电脑里的数据处理,无法与现实世界直接交互。2023年时还有声称体力劳动无法取代,2024年初具身智能登上AI普及的舞台,当时还处于开发阶段,只是应用了一种新的训练模式。2025年初的宇树机器人已经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可以完成跳舞等灵巧动作。Helix具身大模型在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方面有很大突破,演示视频里配合分拣快递做的很熟练。机器手也已经突破,不仅机械手可以做到人手的动作与功能,用人工肌肉的仿生手和仿生机器人也已经出现,这对降低成本、噪声都很有帮助。我还看到用于按摩推拿的机械臂,虽然没有用过,但很容易超过绝大多数医生的水平。
宇树称要在几年内把智能机器人降到5台空调的水平,也就是3~5万以下,这已经是可以全国普及的程度。但凡这种价位的机器人可以做家政工作,人类就会马上被淘汰出家政市场,其它市场也一样。毕竟现在人的月薪怎么也在3000以上,稍微高点就要到5~6千级别,月嫂甚至可以过万。用半年到一年半的工资买个能高强度工作3~5年的机器人太合算了,而且还不会有用人类的诸多纠纷与烦恼,必然可以快速推广。
第二个观点是失业问题。
2023年初时贫道预计在未来1、2年内就会引发裁员潮,3、5年内就会导致永久性的大规模失业,人数可能达到劳动力市场的1到2成,而且未来失业比例还会持续提高,同时还预计大量企业也会消失。现在两年已经过去了,建筑制图类的裁员潮已经到来,不过这还有房地产市场萎缩的影响,不纯粹是因为AI,广告美术类的裁员更纯粹一些。DS的推广会迅速制造出更大的浪潮,它已经可以取代初级助理、办公室文员、窗口接待人员、客服等岗位,各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裁掉客服,对其它职业的影响在半年一年内就会显现,明后年的更大规模失业也在所难免,贫道当时的判断很准确。
AI的快速部署应用,这还导致贫道在经济形势预测上出了些问题。上个月我提出今年经济会见底,计划投资的人可以开始行动,以迎接明年开始的增长期。目前看AI引发的大规模失业会削弱经济增长前景,虽然对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影响不大,但传统行业尤其是民生相关行业会遭到巨大打击,经济增长也会削弱,投资风险会更高,经济恢复期会很短,很可能1~2年后就进入新的衰退期。
2023年6月《[color=var(--weui-LINK)]论当前经济形势》里贫道提出,国内经济不好的根源是贫富分化,于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即有效需求)不足,这导致产能过剩,是很典型的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危机。AI导致的大规模失业会加剧贫富分化,经济危机自然更加频繁。古典经济危机只能依靠大规模破产解决,所以社会经济形势越差,危机就会越快过去。2008年以来国内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没有出现破产潮,未来几年都会补上。
图:1952~201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国内正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从7%以上的高增速下跌到5%左右的中等增速,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话,后面必然继续跌到2%左右的低增速。
2023年时,我提出AI的进步速度以月计算,目前看这过于繁琐细碎,对判断其普及速度而言不切实际。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可以认为IA每两年就可以实现一次能力飞跃,达到过去无法接触的领域。AI什么时候达到替代多数人的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行业内原本预计是2035年之前,目前已经前移到了2030年之前,最乐观的估计是2028年。而通用人工智能诞生后要多久能达到超级人工智能ASI,也就是比几乎所有人都强,最乐观的估计是几秒,慢一些的也就是几年。总之,2030~2045年就是人工智能全面替代人类工作的时间段,这已经包括了能力达标和规模普及两个维度。当然这个进度判断并不是普遍公认的结果,有人认为人形家政机器人在5年内完全没有希翼,更不要说达到AGI的标准。
未来3~5年,假定宇树机器人的能力确实满足家政需要,并且价格降到3~5万之后,大规模永久性失业就会到来。具身大模型与语言大模型、世界模型结合,可以使机器人即能完成常见的人类工作,还能完成与人的多种交流,理想状态下完全可以当做全能的人来用。能满足家政服务要求的机器人,在餐饮、环卫、接待、快递、外卖等岗位都能满足要求,也就是专业技术类之外的体力劳动都可以替代。在这种机器人面前,绝大多数人毫无竞争力。每一个被替代的行业,就业人数会迅速下降到10%以内,然后继续减少直至趋向于零。
图:一种机械手,具身智能和脑机接口对残疾人是巨大的好消息,只要买得起。
智能机器人也会有成熟推广的过程,它一定会从简单服务开始逐步渗透,同时普及能力也要受产能限制,相对全社会几十亿台的潜在需求,一开始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产能肯定远远不足,普及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但是智能机器人的进化速度很快,这个进程一旦开始,这个行业应用1获得更多资金,其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就不可阻挡,对此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永久性的大规模失业必然到来。
贫道2023年时还说过AI会替代大量小企业,这点也已经被证实。AI可以跳过手机APP和网站直接获取信息,并整理成文档供人使用,开放权限后还可以完成购物付款等工作。这个服务只是还没普及,但它对现在各路互联网企业必然形成致命打击,小平台类的企业被打击最狠,大家提前做好准备。未来的业态,可能是个人、各企业专注搞自己的主页,以供AI的搜索调用。
图: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AI管家,它去对接各个AI客服,于是根本不需要各种电商平台。
两年前AI刚开始普及,很多人说每次科技进步都会创造更多岗位,因此大失业不会到来。过去的技术进步与AI有本质区别。过去的技术进步,是用一种工具代替另一种工具,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或降低成本,但所有工具都需要人去操作,例如汽车取代马车,对人而言就是马夫改行当司机。AI革命并没有发明新工具,不存在工具之间的替代,它替代的是人使用工具的能力,因此创造的岗位远远低于消灭的。汽车取代马车,交通确实更发达,但是马被淘汰了;人现在就处在当年马的位置上,而不是马车夫的位置上。
这个判断可以用翻译行业来检验。我7、8年前就断定翻译行业没有前途,当时各路人不信,说机器翻译只会让这个行业更繁荣。现在翻译行业以年轻人兼职为主,大量使用机器翻译,2024年642万翻译人员里专职翻译98万,而2021年就已经有92万。他们的工资在持续下降,行业营业额靠科大讯飞这样的机器翻译企业撑起来,机翻成熟后不仅对人力翻译的需求会持续下降,而且会使专业翻译企业也逐渐失去市场。原因很简单,现在机翻有10%以内的错误,需要专业企业组织专业翻译进行检验;不需要二次检验后,专业翻译和专业企业就都没有存在的理由。
图:现在有了翻译App、翻译眼镜,旅游、会议和商务已经不再需要翻译,只有合同等正式文件还需要。
有一种观点认为,AI替代社会劳动的过程如果拉长到20~30年,就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冲击,社会会自动适应新状态。我没有看到论证过程,无法理解这怎么实现。之前乐观派认为AI会创造很多新职业,人们可以转移岗位,但AI能做的事情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作,还能存活的新岗位不仅数量少,而且对人的要求必然极高,例如爱因斯坦这类科学家。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完成岗位转移,只能被马上淘汰。至于说AI不能替代会计坐牢之类的,那就是个笑话,不必认真考虑。
20~30年替代过程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要实现,我能想到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极度悲观的预期导致极低生育,通过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来避免失业,不过这还是一条死路。从公开消息可以看出,国内选择了优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宁可导致高失业也要快速全面普及AI,借这个机会成为超越各国之上的超级强国,所以不要指望会放缓发展节奏。机器人一旦接近通用智能的水平,大家确定需求即将爆发,扩充产能非常快,5年实现上亿的产能完全可以实现。
图:现在机器人在很多行业有了应用,比如电力系统用它代替电工合闸。
贫道目前认为,AI对就业的冲击不可避免,个人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努力内卷,争取成为全国1%顶尖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在中长期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失业导致的危机。但这显然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法,绝大多数人毫无出路,只能依靠社会结构改变维持生存。一个人失业是自己的问题,普遍失业就是社会的问题了,只要坚持活下去,会有人帮你来解决问题。
AI替代人类劳动、人不再是社会存在的根基,这会导致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普遍幸福的高福利社会,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另一个是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可以满足前者,但人的欲望更可能导向后者。从历史看,福利社会或者说稍微公平一些的社会不可能自动建成,每次都要经过残酷的战争才能达成,这次也看不出自动实现的可能。我的方案如果得到应用,建成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会大增,大家也就不用担心各种问题。
失业导致00后在短期(5~10年内)成为最倒霉的一代,他们刚毕业就赶上经济低谷叠加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就业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于是普遍失业。而现在以房租为代表的物价又很高,导致他们想躺平都很难。这个问题靠个人努力只能解决很小小一部分,绝大多数人解决不了,只能硬熬。我能提醒的有两点:一要注意身体健康,钱包已经很空了,可千万不要给自己增加医疗负担,医院那真是无底洞。吃外卖、喝饮料、喝奶茶、熬夜、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关灯玩手机都很不健康,必然导致多种慢性病,比如关灯玩手机会形成很大的亮度反差,本就有高度近视的人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变瞎子。第二点和第一点直接相关,就是一时找不到工作的00后可以去医院打零工。住院的人需要大量护理,身边随时得有人,没有工作可以接受下家政培训,然后去医院接活,这需要较强的责任心、耐心和礼貌。长期看,00后三十来岁就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
在这个逐渐停滞固化的时代,贫道一贯主张控制风险优先,这次也不例外。现在绝大多数人要学会躺平,以保证自己身体和财务健康为优先事项,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因为放不下也解决不了问题。由于失业预期非常高,所以除了确有把握和高度自信的极少数人之外,大家要尽可能节省开支,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尽最大可能储存现金,务必不要买理财产品。目前看,现金在手是最好的抗风险方式,房屋卖掉换取现金比自己住好,租房的成本比买房低。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当老赖也是可以的,例如房贷还不上就还不上,跟银行协商展期甚至当失信人都不可怕,优先给自己保留现金,这样才能保留做选择的机会。如果必须有高收入,也愿意承担高风险,可以考虑去非洲开拓,这种混乱且处于开发期的地方的机会较多,类似1980~1990年代的广东。想着投资创业的极少数人要更加谨慎,如果没有极高的把握,留着钱生活很可能比投资更好。有能力在技术途径上走到行业顶尖的人不要停步,这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抗风险方式。
过去二十年,教育给人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至今仍然在教育方面做高投入,这是完全不必要的。未来十年最多十五年AI就会替代人类劳动,包括清北在内的毕业生都会被降维打击,甚至说211和职高的毕业生区别不大,那么做高投入的意义何在呢?再者说,现在高校招生人数超过了新生儿数量,未来就读高校会很容易,现在拼初中高中意义不大,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考高分重要,差学校只有风气这点不好,其他的别太在意。未来人最重要的是有极高的天份,例如爱因斯坦那种可以推动全社会发展的天才,至少也是个院士、知名教授级别;其次是有爱好和专长,才能在AI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
图:历年出生人口数量,今年高考的是2007年出生的1600万,9年后2016年出生的人开始参加高考,也就是2034年开始,考生人数持续暴跌,高考将没有什么难度。
10~20年后,大家有可能建成人人幸福的新社会,大家不需要拼命工作也能过上好日子。但越是如此,在这10~20年里人们就会越是痛苦,普遍失业能得到及时救助的概率不高,注定了这是艰难的年代。熬过去,有可能幸福;熬不过去,万事休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