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onformto 于 2017-5-3 16:18 编辑
说明,如需该详细资料的(一年时间原理结合现网汇总而成),文件较大,可加QQ2498982550
1、HUAWEI中兴开站视频(啥也不懂,按照视频操作也可以把基站开通)和后台操作指令
2、常用App(mapinfoApp、3GPP阅读App)
3、LTE原理参数(含集团参数规范、集团话统指标、LTE网规网优常识汇总(全面))
4、LTE网规网优常识汇总(原理结合现网参数配置分析汇总,以图表形式)
目录 目录 LTE网规网优基础常识汇总 I 一、LTE网规网优_基本概念篇 1 1.1 为什么要从 3G 向 LTE 演进 1 1.2 LTE 扁平网络架构是什么 3 1.3 相对于 3G 来说 LTE 采用了哪些关键技术 4 1.3.1 采用OFDM技术 4 1.3.2 采用 MIMO技术 7 1.3.3 MIMO模式 11 1.3.4 LTE链路自适应 46 1.3.5 HARQ混合自动重传 52 1.3.6小区间干扰控制 57 1.4 OFDM 基本原理 61 1.5 单用户 MIMO 和多用户 MIMO 的区别 64 1.6 LTE 上行为什么要采用 SC-FDMA 技术 66 1.7 为什么说 OFDM 技术容易和 MIMO 技术结合 69 1.8 时域 69 1.8.1 Type1 帧结构 69 1.8.2 Type2 帧结构 70 1.8.3 符号 73 1.9 频域 75 1.10 空间域 76 1.11 LTE资源块基本概念 76 1.11.1 RE (Resource Element) 77 1.11.2 RB(Resource Block) 77 1.11.3 REG(ResourceElementGroup) 77 1.11.4 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 78 1.11.5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78 1.11.6 各信道占用资源 78 1.12 TTI及TTIbundling 80 1.13 CP 概念及作用 85 1.14 CP、GP、GT、Ncs对覆盖的影响 87 1.14.1 CP配置对覆盖距离的影响 88 1.14.2 GP配置对覆盖距离的影响(TDD) 89 1.14.3 PRACH格式对覆盖距离的影响 (GT配置) 90 1.14.4 NCS(循环移位值)与覆盖半径相关参数 92 1.14.5 小结(覆盖距离) 92 1.15 为什么TDD的覆盖要比FDD要差? 93 1.16 LTE支撑的频段、频点 94 1.17 DT/CQT测试 97 1.18 各制式覆盖对比 100 二、LTE网规网优_物理层篇 101 2.1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定义 101 2.2 下行物理信道 102 2.2.1 REG 103 2.2.2 PCFICH(CFI) 105 2.2.3 PHICH(HARQ) 109 2.2.4 PDCCH 116 2.2.5 PBCH 139 2.2.6 PDSCH 139 2.3下行物理信号 160 2.3.1 同步信号 160 2.3.2 下行参考信号 161 2.4 上行物理信道 176 2.4.1 PRACH 177 2.4.2 PUCCH 180 2.4.3 PUSCH 214 2.5 上行物理信号 230 2.5.1 上行参考信号 231 2.6下行物理信道处理过程 243 2.7 TB/codeword/layer/precoding/port 246 2.7.1 TB 247 2.7.2 codeword 247 2.7.3 layer 247 2.7.4 precoding 251 2.7.5 antenna port 251 2.7.6 TB、码字、传输层、天线端口之间的关系 252 2.8 物理信道传输信道及逻辑信道映射 253 2.9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和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 254 2.9.1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 255 2.9.2 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 256 2.10 物理信道系统容量及调度 258 2.10.1 下行物理信道容量分析 258 2.10.2 下行用时调度用户数 261 2.10.3 上行物理信道容量分析 265 2.10.4 VoIP调度 268 2.10.5 现网物理信道配置 270 2.10.6 小区用户容量指标 271 2.11 LTE峰值速率计算 271 2.11.1 FDD-LTE峰值速率 271 2.11.2 TDD-LTE峰值速率 273 2.11.3 TB size的角度来先容协议规定的能够支撑的上下行峰值速率 275 2.11.4 与速率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 275 2.11.5 为什么实际LTE测试中打开邻小区情况下下行吞吐率有严重下降? 276 2.11.6 LTE中PHY、MAC、RLC、PDCP为什么越往高层速率越低? 276 2.12 上下行信道表图例 277 三、LTE网规网优_规划篇 278 3.1 小区标识及UE标识规划 278 3.1.1 小区标识 278 3.1.2 UE标识 278 3.1.3 网络标识 280 3.2 TA及规划原则 280 3.3 多注册跟踪区TA List 282 3.3.1 TA List概念 282 3.3.2 TA及TA List规划规格 283 3.5 LTE寻呼 283 3.5.1 寻呼的起因、目的 283 3.5.2 寻呼相关信道及映射 284 3.5.3 寻呼消息的传输 285 3.5.4 寻呼消息的接收 286 3.5.5 寻呼过程 286 3.5.6 寻呼的时频资源 287 3.5.7 寻呼总结 289 3.6 DRX 293 3.6.1 DRX先容 293 3.6.2 载波聚合(CA)对DRX的影响 297 3.7 PRACH规划 297 3.7.1 PRACH信道原理 298 3.7.2 接入类型 298 3.7.2 随机接入过程及承载信道 299 3.7.3 RACH参数的配置步骤 300 3.7.4 PRACH参数规划 302 3.8 PCI 规划 303 3.9 LTE干扰 305 3.8.1 同频Mod3、Mod6、Mod30干扰 305 3.8.2 同频小区间干扰 307 3.10 LTE如何进行功率配比(PA、PB) 308 3.11 FDD-LTE发射功率计算 309 3.12 LTE功率控制 309 3.12.1 下行功率控制 310 3.12.2 LTE上行功率控制 310 3.12.3 小区间功率控制 314 3.12.4 LTE与CDMA功率控制对比 314 3.13 CCIA规划 315 3.14 TDD_LTE时隙配比规划 316 3.15 LTE邻区规划 318 3.16 X2规划 318 3.17 LTE SON 319 3.17.1 ANR 320 3.17.2 X2自配置 324 3.17.3 MRO 327 3.17.4 MLB 327 3.17.5 CODC(自治愈) 328 3.18 RRC层TIMER 328 四、LTE网规网优_开机、业务流程篇 330 4.1 PLMN选择 330 4.2 小区搜索 331 4.2.1 初始化小区搜索(Initial Cell Search) 331 4.2.2 下行同步 332 4.3 LTE系统消息 338 4.3.1系统信息(SystemInformation) 338 4.3.2 MIB 340 4.3.3 SIB 343 4.3.4 系统信息有效性和变更通知 347 4.3.5 载波聚合对系统信息的影响 348 4.4 小区选择/重选(第五章) 349 4.5 随机接入 349 4.5.1 preamble 350 4.5.2 PRACH资源 351 4.5.3 随机接入过程 357 4.5.4 各类触发事件下的随机接入过程 369 4.5.5 preamble传输达到最大传输次数的处理 375 4.6 上行同步 376 4.7 LTE主要业务流程 381 4.7.1 Attach附着 381 4.7.2 EPS承载流程 383 4.7.3 无线承载 385 4.7.3寻呼流程 386 4.7.4 TAU 387 4.7.4 切换(第五章) 388 4.8 各过程涉及到的物理信道 388 五、LTE网规网优_移动性管理篇 388 5.1 CDMA-LTE互操作解决方案分类 388 5.2 LTE-eHRPD非优化切换与优化切换区别 389 5.2.1 LTE-eHRPD非优化切换 389 5.2.2 LTE-eHRPD优化切换 390 5.3 重选/切换定义 391 5.4 小区选择/重选 392 5.4.1 小区选择 392 5.4.2 小区重选 392 5.4.3 重选系统消息 396 5.5 小区切换 396 5.5.1 切换定义、分类及过程 396 5.5.2 切换测量报告类型(A1~A6\B1~B2) 398 5.5.3 公共切换参数 401 5.5.4 同频切换 401 5.5.5 异频切换 402 5.5.6 异系统重定向 403 5.6 LTE的测量GAP先容 404 5.7 移动数据互操作配置原则 409 5.8 切换信令 409 5.9 SGLTE\SVLTE\CSFB\VoLTE的区别 413 5.9.1 CSFB解决方案 414 5.10 三大运营商语音互操作方案 416 六、LTE网规网优_调度篇 417 6.1 LTE调度概述 417 6.1.1 什么是LTE调度 417 6.1.2 调度模式 417 6.1.3 调度策略 418 6.1.4 QCI 420 6.2 下行调度 421 6.2.1 下行调度示意图 421 6.2.2 下行调度优先级 422 6.2.3 下行调度的输入 422 6.2.4 下行调度的基本功能和输出 425 6.2.5 下行每个TTI的调度流程 425 6.2.6 HARQ重传调度 427 6.2.7 初传数据的动态调度 428 6.2.8 下行调度用户MCS的确定 428 6.2.9 下行调度用户RB数和位置 429 6.3 上行调度 430 6.3.1 上行调度示意图 430 6.3.2 SR上行调度请求 430 6.3.3 BSR缓存状态报告 434 6.3.4 上行调度优先级 438 6.3.5 上行调度的输入、基本功能和输出 438 6.3.6 上行每个TTI的调度流程 439 6.3.7 上行HARQ重传调度 439 6.3.8 EPS调度算法中初传业务UE的优先级处理流程 440 6.3.9 EPS算法的QOS速率保证 440 6.3.10 上行调度的MCS选择 440 6.3.11 上行调度用户RB数的确定 441 6.3.12 上行调度的相关特性 441 6.4 VOIP半静态调度 443 6.5 调度相关特性开通建议 444 6.6 什么是负载控制,负载控制的目的 444 6.7 LTE准入控制原则 445 七、LTETDD与LTEFDD技术比较 446 7.1 TDD、FDD技术上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 446 7.2 TDD、FDD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447 7.3 TDD、FDD无线帧格式 448 7.4 TDD、FDD同步信号设计的差异 448 7.5 TDD、FDD在HAQR的设计上的差异 449 7.6 TDDLTE和FDDLTE的PRACH参数规划是否一致? 450 7.7 如何理解TDD-LTE中采用的Beamforming技术? 451 八、LTE网规网优_LTE-A 451 8.1 LTE-Advanced技术要求 451 8.2 Release版本/UE能力等级先容 452 九、4G+(载波聚合) 455 9.1 PCell / SCell / Serving Cell 456 9.2 聚合分类 458 9.3 添加/修改/删除SCell 463 9.3.1 添加/修改SCell:(见36.331的5.3.10.3b节) 463 9.3.2 删除SCell:(见36.331的5.3.10.3a) 464 9.3.3 添加与删除SCell(小结) 464 9.4 SCell激活/去激活(Activation/Deactivation) 466 9.4.1 基于MAC Contral Element的SCell激活/去激活 467 9.4.2 基于去激活定时器的SCell去激活 468 9.5 载波间负荷调整 468 9.6 Scc间切换 469 9.7 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 470 9.8 CA对物理层的影响 471 9.8.1 PCFICH 471 9.8.2 PHICH 472 9.8.3 PDCCH 472 9.8.4 对上行L1/L2 Control Signaling的影响 473 9.9 CA对MAC层的影响(见36.300的6.4节) 474 9.9.1 对HARQ的影响(见36.300的11章) 474 9.9.2 对调度的影响(见36.300的11章) 475 9.9.3 跨载波调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 476 9.10 CA对RLC/PDCP层的影响 479 9.11 CA对RRC层的影响 479 9.12 CA对random access过程的影响(见36.300的10.1.5节) 480 9.13 CA对DRX的影响 480 9.14 CA对BSR的影响 480 9.15 CA总结 481 十、VOLTE 484 10.1 VoLTE基本特征 484 10.2 VoLTE基本原理 485 10.2.1 网络结构 485 10.2.2 VOLTE主要流程之基本注册流程 488 10.2.3 VOLTE基本呼叫流程 490 10.2.4 关键技术 493 10.3 VoLTE中的承载 498 10.4 影响VoIP的因素 499 10.4.1 关键技术时延 499 10.4.2 抖动 500 10.4.3 丢包率 500 10.5 VoLTE无线技术 501 10.5.1 VOIP业务特点 501 10.5.2 VOIP业务状态转换图 501 10.5.3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 502 10.5.4 TTI Bundling 508 10.5.5 ROHC 509 10.5.7 DRX 509 十一、LTE网规网优_信令篇 511 11.1 空口传输概述 511 11.1.2 空口下行流程 511 11.1.3 空口上行流程 512 11.2 协议层与概念 513 11.2.1 LTE协议栈结构 513 11.2.2 控制面与用户面(两面) 515 11.2.3 接口与协议(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L2和网络层) 516 11.2.4 空闲态和连接态 521 11.2.5 网络标识 522 11.2.6 承载概念 523 11.2.7 UE标识 525 11.3 LTE信令解析 527 11.3.1 附着 527 11.3.2 随机接入 529 11.3.3 UE发起的service request 530 11.3.4 寻呼 531 11.3.5 TAU 532 11.3.6 专用承载建立 533 11.3.7 切换 534 十二、LTE网规网优_设备篇 536 12.1 LTE灵敏度、天线 536 12.1.1 GSM、CDMA、LTE基站灵敏度 536 12.1.2 CDMA、LTE天线口功率 537 12.1.3 HUAWEI天线 538 12.2 室分设计要求 539 12.3 HUAWEI设备 540 12.2.1 HUAWEI宏站3900 540 12.2.2 HUAWEI微站 542 12.2.3 HUAWEI室内分布式基站Lampsite(合并小区) 543 12.3 中兴设备 544 12.3.1 ZXSDRB8200(主流BBU) 544 12.3.2 ZXSDRBS8912(一体化微基站) 546 12.3.3 RRUZXSDRR8812 548 12.3.4 RRUZXSDRR8862A(主流RRU) 550 12.4 RRU拉远场景光纤和光模块配置说明 551 12.5 RRU拉远电源线缆线径和OCB的使用要求 552 十三、LTE网规网优_EPC系统架构 553 十四、IPRAN传输 557 14.1 电信IPRAN组网及流量走向 557 十五、LTE案例 558 15.1 4G驻留比优化思路 558 15.2 接入篇 558 15.3 掉线篇 559 15.4 吞吐量篇 559 十六、3GPP协议 560 十七、NB-IOT 562
文档中的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