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026|回复: 0

[技术讨论] 从BT的FMC看“灵通无绳”[讨论]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三级军士长

注册:2002-8-2311
发表于 2006-7-30 09:47:00 |显示全部楼层
从BT的FMC看“灵通无绳”
|




  固定/移动融合(FMC Fixed-Mobile Conver-gence)向来被全球的固网运营商所青睐,因为它有可能帮助固网运营商成功扭转固话业务被移动分流的颓势。面对国内庞大的固网用户群,中国的固网运营商或许可以向英国电信(BT)借鉴些经验。

新商机——创新带来发展

  20世纪90年代,BT推出了OnePhone业务,该业务是基于GSM/DECT双模手机开展的。在300米的家庭基站范围内,手机通过PSTN网络进行通话,超过这个范围,手机将切换到GSM网络。2005年6月,BT推出了FMC产品Fusion(project Bluephone),该产品在户外是一个正常的GSM手机,在室内则通过专用设备连接到BT的宽带上进行通话。BT开办此项业务的目标是推动业务的突破,增加固网语音业务的收入。Fusion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此类业务。

  当前,移动在话音业务上对固网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2003年2月,我国移动业务总收入超过了固网,同年10月,移动用户总数超过固网用户总数,尽管移动本地通话次数还未超过固网,但通话时长已经超过固网,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超越的大国。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两大固网运营商和UT斯达康企业联合推出了固网与无线融合的新措施:灵通无绳。即在室内,小灵通将成为家中或办公室电话的一个子机,语音业务都走PSTN网络,从而提高了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实现了室内无缝覆盖。该项业务在推广项目中被称作QBOX,实质是通过无线市话捆绑普通固定电话,推进有线、无线终端的融合,实现小灵通和固定电话两大客户群的融合,提高客户的黏合力,为融合业务的推广及存量用户的保有奠定基础。从战略转型角度来看,这是两家运营商联合上游设备生产厂商共同打造价值链的进程中,为用户提供能够反映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利用合适的资源”特点的体验式服务。

  灵通无绳是固网运营商继推出“游子归家”、“一号通”和“灵通伴侣”三项融合性业务后,又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谓“游子归家”(又称“手机休息站”),指的是通过简单的设置,将拨打手机的电话呼叫转移到指定的固定电话(或小灵通)上;“一号通”业务是指将一个用户的多个电话号码捆绑在一个号码中,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电话的接听顺序;而“灵通伴侣”(又称“一呼双响”)是针对小灵通用户推出的一项智能来电呼转服务。当有固定电话或者小灵通拨打手机时,经注册的手机和小灵通就会同时振铃,用户可自主选择接听终端。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灵通无绳是自身两项强势业务的捆绑,且目标锁在了室内用户。

  据Ovum的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移动话务量是在室内产生的。在国外,室内通信的话务量争夺是比较激烈的。例如,同样处于转型阶段的法国电信专门成立了“家庭通信业务部”,负责拓展所有家庭的通信业务。从国际电信业转型轨迹来看,固网运营商利用FMC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来重新夺回室内语音市场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在我国,固网运营商正在认真考虑FMC的问题,以从根本上缓解业务收入不断下滑的被动局面。因为他们发现流失的大部分固网用户转而选择了移动运营商的业务,而非自己的无线市话业务。

  从国际上看,FMC更多地代表了固网运营商的利益,2004年7月,英国电信发起成立了FMCA(固定移动融合联盟),其参加成员主要是固网运营商。对固网运营商来说,FMC可以说是抵抗用户离网、话音业务赢利下降以及阻止移动对固网侵蚀的有效手段。2004财年BT在移动市场的收入达到2.05亿英镑,同比增长107%。至2005年3月31日止,BT已拥有超过37.2万的移动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BT因此也成为固网转型的“国际标杆企业”。

  虽然固网和移动的融合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由于存在介于固网和移动之间的小灵通,融合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当前分业经营、3G牌照尚未发放、无法租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实现虚拟运营的情况下,固网运营商推行固话和小灵通的捆绑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新举措——面临环境不同

  比较英国电信的Fusion和我国运营商推出的灵通无绳业务,大家可以发现,两者虽然都是固网运营商推出的竞争新举措,但从面临的环境到具体的业务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府的监管思路和政策风险不同。在我国,监管机构是信息产业部及各省通信管理局,《电信法》尚未正式出台,目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是《电信管理条例》和《无线电管理条例》。虽然信息产业部提出了“后退一步、站高一步”的监管思路,但法制化、科学化的监管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六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均为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比较大。虽然同是转型中的固网运营商,但是由于监管机构和法律体系的差异性,国内固网运营商和BT面临的政策风险不同。

  通信行业市场构成和竞争规则差别很大。目前,英国是世界上电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单位国土面积而言,英国是各类通讯电缆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已成为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电信枢纽。市场上存在几百个电信商(英国已经发出了430个电信经营执照),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的是转售服务,通过自己的基础设施与BT竞争的有几十家,主要是一些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及一些地方性的运营商。在英国,3G业务已经开始投入运行,互联互通障碍较少,英国电信的Fusion业务就是和沃达丰(Vodafone)进行的合作捆绑。

  我国的通信市场目前处于“5+1”的寡头垄断竞争状态,2004年底,国资委明确规定六大电信运营商的主业均为“电信及信息传输业务”,广电和电信还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因为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和替代作用,市场上缺乏固网、移动、广电业务捆绑和互相虚拟运营的推动力量。两国运营商所处市场竞争态势的差异决定了竞争“游戏规则”的不同和市场发展驱动力量的不同。

  固网运营商所处的行业地位和业务实现形式不同。目前,BT是欧洲领先的电信业务提供商之一,BT这家昔日的英国电信龙头还是老大,占有英国电信市场份额的50%,和其合作的沃达丰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国外收入约占其集团总收入的90%。其FMC的实现形式是移动业务和宽带固话业务的融合。

  在我国,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在32%和17%左右,灵通无绳的实现形式是运营商自身无线市话和固话的捆绑,由于室外存在盲区,小灵通尚不能实现全程无缝覆盖,更不能实现跨区域漫游。行业地位和业务的差别决定了电信和网通在业务推广方面应与BT采取不同的策略。

新挑战——战略角度思考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固网运营商和BT所处发展环境大相径庭,QBOX和FMC业务虽然相似,但也不尽相同。因此,虽然“标杆企业”BT能够成功推行FMC业务,但在我国,推行灵通无绳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从战略角度系统地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是否迎合了消费者行为变化的趋势和市场发展的方向?在电信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前也曾出现过技术上达到完美,但因远离当时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而导致失败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的ISDN和B-ISDN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最终被市场所抛弃。而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某种不可逆转性。例如:只要经济允许,人们用上电灯不会回到油灯,用上宽带不会回到窄带,用上移动很可能就不会回到固定,因此,“灵通无绳”的推出能否稳定或增加话务,需要进行一定的用户接受程度测试。

  用户数量能否达到一定的规模?电信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和协同效应,用户的数量决定了一项业务的生命力。例如:1991年开始建设的、以高挂天空的66颗卫星为支撑的“铱星计划”,使铱星移动电话成为惟一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能拨打电话的公众移动通信工具,但用户数量过少最终导致“铱星落地”。当前,应通过营销数据分析,找出同时拥有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的家庭用户或办公室用户,并在两者的密集区进行“试点”,完善技术,积累经验。BT的Bluephone几经推迟才于2005年6月推出,而且初期也只选定了400个用户。

  移动运营商可能采取何种反击策略?一旦“灵通无绳”业务获得大面积推广,将无形中减少移动运营商的话务量,必然会遭到移动运营商的反击。从当前情况来看,移动运营商最可能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二:一是寻求政策保护,2002年底推出“游子归家”业务就是因为带来了严重的监管危机而被叫停。二是举起“价格战”的利剑,使部分使用“灵通无绳”区域的用户接打电话费用接近小灵通,甚至变相单向收费,从而降低小灵通在资费方面的优势。

  如何同增值业务及宽带业务有效结合?目前,两家固网运营商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是3.5亿的电话用户(包括8600万小灵通用户)和1亿多的互联网用户。中国电信的核心战略是由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中国网通的战略目标则是成为信息综合服务商。近期,中国电信已明确提出要将增值服务和宽带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心,而中国网通则提出了打造一个更加成熟的“综合宽带精品信息网”的理念,在这种以宽带和增值业务为转型重点的布局中,如何将灵通无绳业务和这两项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的战略问题。

  未来如何与3G协同发展?从政府的宏观规划来看,3G牌照的发放应该为时不远,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获得牌照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立足当前,着眼将来,如何平衡好现有的灵通无绳业务和将来的3G业务之间的关系,使未来两者协调发展也是运营商必须要预先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以上各种原因,电信和网通两家运营商在推广灵通无绳业务时也比较审慎和低调,基本上以选取大客户室内办公场所的通话业务作为开拓的试点。从现实情况看,这项业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消费习惯的使用者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星星之火”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大家拭目以待。

编后语

  在上海进行的灵通无绳试点中,中国电信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发展了6000余名用户,显示出了良好的势头,这对于UT斯达康等终端设备厂商来说可谓是个好消息。然而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负担了终端成本之后的灵通无绳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这也许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灵通无绳是否真能起到避免固网用户向移动网络流失的作用,从而保持住固网运营商在3G时代和IP时代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推出支撑“灵通无绳”的新型电话机,电信和网通还可以把ADSL宽带、无线宽带、宽带电话等功能同时捆绑给用户,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在宽带等市场的占有率并培养更多用户的使用习惯。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3 21:28 , Processed in 0.15471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