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先容
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 |
| |
作 者: 多勒 李永会 | ||
译 者: 孙卓 赵慧 彭岳星 | ||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书 号: 9787111329640 | ||
页 数: 0 页 | ||
出版日期: 2011-5-8 | ||
定 价: ¥88 元 家园会员价: ¥63.00 元 我要购买 | ||
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概况
目录
前言 缩写 函数 符号 第1章引言 1·1本书结构 1·2概念概况 1·2·1信道 1·2·2典型增益 1·2·3典型架构 1·3应用场景 1·3·1蜂窝网络 1·3·2WLAN网络 1·3·3车到车通信 1·3·4无线传感器网络 1·4协同的利弊 1·4·1协同的优点 1·4·2协同的缺点 1·4·3系统折中 1·5协同性能界 1·5·1容量增益 1·5·2速率中断增益 1·5·3分集复用折中 1·6定义与术语 1·6·1中继节点 1·6·2多址接入方法 1·6·3协同网络方面 1·6·4系统分析和总结 1·7背景和里程碑 1·7·1第一个关键里程碑 1·7·2辅助中继 1·7·3协同中继 1·7·4空时中继 1·8总结 第2章无线中继信道 2·1序言 2·1·1本章内容 2·1·2符号说明 2·2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 2·2·1传播原理 2·2·2传播模型 2·2·3信道建模 2·2·4再生中继信道概况 2·2·5透明中继信道概况 2·3再生中继信道 2·3·1传播模型 2·3·2包络和功率衰落的统计特性 2·3·3时域衰落特性 2·3·4空时衰落特性 2·3·5频-空-时衰落特性 2·3·6再生中继信道的仿真 2·3·7测量和经验模型 2·3·8再生衰落信道的估计 2·4透明中继信道 2·4·1传播模型 2·4·2包络和功率衰落的统计特性 2·4·3时域衰落特性 2·4·4空时衰落特性 2·4·5频-空-时衰落特性 2·4·6透明衰落信道的仿真方法 2·4·7测量和经验模型 2·4·8透明中继的信道估计 2·5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信道 2·5·1问题简化 2·5·2主要设计标准 2·5·3宏分集增益 2·6本章小结 •ⅩⅨ•第3章透明中继传输 3·1序言 3·1·1本章内容 3·1·2符号说明 3·2透明中继传输协议 3·2·1单分支两跳中继放大转发 3·2·2单分支多跳中继放大转发 3·2·3多分支两跳中继放大转发 3·2·4多分支多跳中继放大转发 3·3透明空时处理协议 3·3·1分布式空时分组码 3·3·2分布式空时网格码 3·3·3分布式空间复用 3·3·4分布式波束赋形 3·4分布式系统优化 3·4·1分布式自适应功率分配 3·4·2分布式中继选择 3·5本章小结 第4章再生中继传输 4·1序言 4·1·1本章内容 4·1·2符号说明 4·2再生中继协议 4·2·1译码转发 4·2·2压缩转发协议 4·2·3软信息转发协议 4·2·4自适应中继转发协议 4·2·5选择式译码转发协议 4·3分布式空时编码 4·3·1分布式空时分组码 4·3·2分布式空时网格码 4·3·3分布式Turbo码 4·4分布式网络编码 4·4·1分布式网络信道编码 4·4·2网络编码分复用 4·5本章小节 第5章硬件实现 5·1序言 5·1·1本章内容 5·1·2符号说明 5·2模拟硬件结构的收发机 5·2·1重要的硬件组件 5·2·2模拟中继结构 5·3数字硬件结构的收发机 5·3·1重要的一些硬件单元 5·3·2数字硬件结构的中继 5·4结构比较 5·4·1双工、中继与接入协议 5·4·2收发机复杂度 5·4·3成本估计 5·53G UMTS话音/HSDPA中继 节点的复杂度分析 5·5·1系统假设 5·5·2算法复杂度 5·5·3功耗 5·5·4具体场景分析 5·6LTE/WiMAX中继的复杂度 5·6·1LTE与WiMAX的对比 5·6·2系统假设 5·6·3算法复杂度 5·6·4功耗 5·6·5具体场景分析 5·7硬件演示平台 5·7·1MIT商用硬件演示平台 5·7·2ETH的RACooN硬件演示 平台 5·7·3EasyC工程 5·8本章小结 第6章结语和展望 6·1贡献 6·1·1第1章 6·1·2第2章 6·1·3第3章 6·1·4第4章 6·1·5第5章 6·2真实世界中的不完善 6·2·1宽带化6·2·2阴影衰落 6·2·3干扰的影响 6·2·4信道编码器的引入 6·2·5系统中断 6·2·6渐近表达式 6·3开放性课题 6·3·1分类 6·3·2无线信道 6·3·3透明的物理层技术 6·3·4再生物理层技术 6·3·5硬件的考虑 6·4商业应用的挑战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