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899|回复: 1

[资料下载] 中国移动室内覆盖建设引导意见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新兵

注册:2011-5-13
发表于 2017-6-15 10:06:0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kingfun 于 2017-6-15 10:08 编辑

中国移动室内覆盖建设引导意见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企业

2016年1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室内覆盖定义与指标要求        2
二、室内覆盖总体要求        3
三、统筹把握建设需求,强化需求评估和管理,确保需求精确        5
四、立足多网协同,宏微并举,面向未来整体布局        6
五、把握需求重点和建设策略,分场景选择新建室内覆盖方式        10
六、精细化实施室分改造,最大化实现现有设备价值        30
七、加强室内覆盖建设管理        32

前  言
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思路,4G网络建设提出了“做广、做深、做厚”的建设策略。4G网络已实现乡镇以上的连续覆盖和农村的热点覆盖。重点区域网络深度覆盖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良好的室内覆盖能切实吸纳室内业务量,保证室内用户业务体验,减轻宏站业务负荷,并有助于提高全网网络质量。保持深度覆盖的绝对领先,是4G网络“三领先一确保”的重要目标之一。
4G室外频段高、信号穿透力弱,建筑物内部信号覆盖的需求极其迫切。但是,传统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存在需求不明确、建设协调困难、投入高、效益低、周期长、整改多等系列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网络深度覆盖的新思路、新方法。
为梳理网络深度覆盖建设思路,明确室内覆盖建设要求,提出分场景室内覆盖技术方案,强化室内覆盖管理,总部组织编写了室内覆盖建设引导意见,供各企业在室内覆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参考。
一、室内覆盖定义与指标要求
无线覆盖主要解决“点、线、面”的问题,宏站重点解决“面”和“线”的问题,室内覆盖重点解决“点”的问题,即特定区域楼宇内的无线信号覆盖问题。
室内覆盖有多种建设方式。

图1-1 室内覆盖建设方式分类
不同建设方式的规划指标要求如下:
1.室外辐射室内方式规划指标
表1-1 室外辐射室内信号覆盖指标要求表
覆盖指标(基本目标:80%覆盖概率;挑战目标:90%覆盖概率)
TD-LTE        室内测试时目标覆盖区域RSRP≥-113dBm且RS-SINR≥-3
GSM        室内测试时目标覆盖区域BCCH RxLev≥-94dBm



2.室内覆盖系统方式规划指标
表1-2 室内覆盖系统覆盖指标要求表
覆盖指标(95%覆盖概率)
TD-LTE        一般场所        室内测试时目标覆盖区域RSRP≥-105dBm且RS-SINR≥6
        重点区域(旗舰店营业厅、会议室、重要办公区等业务需求高的区域)        室内测试时目标覆盖区域RSRP≥-95dBm且RS-SINR≥9
GSM        室内测试时目标覆盖区域BCCH RxLev≥-80dBm
二、室内覆盖总体要求
(一)精需求、重协同、分场景、细改造、强管理,提升4G室内覆盖水平
精需求就是要准确识别高价值的室内弱覆盖区域,实现对需求的精准把握,采用“283”法开展需求评估 。
重协同就是要协同室内、室外的覆盖手段。要优先考虑室外覆盖方式,对于封闭性好、穿透损耗大、用户密集、容量需求高的物业点采用室内方案。
分场景就是要综合考虑环境特点、建设难度、投资收益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覆盖方式,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场景的新方案、新产品和新技术。
细改造就是要精细化开展2G室分改造工作。应重点关注合路器、馈线等器件质量和天线布局、密度等要素,对不满足要求的进行替换和改造。实现2016年各省改造完成比例不低于90%,力争100%完成。
强管理就是要加强对室内覆盖的管控。要建立室内覆盖评价体系,准确界定室内覆盖水平和标准。要固化需求管理流程,强化室分设计和评审,提高建设质量,严格验收把关,提升室内覆盖质量。
(二)加强与铁塔企业合作,加快室内覆盖建设,实现共赢
要基于铁塔企业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和企业间深层次的合作建设,充分发挥铁塔企业统筹协调与建设实施能力。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以保障品质为前提,积极与铁塔企业协商确定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需求,加快推动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落地,分享铁塔企业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成本红利,实现室内深度覆盖的合作共赢。
1.对于公共交通类(地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车站)和建筑楼宇类(大型场馆、多业主共同使用的商住楼、党政机关)重点场所室,由铁塔企业统筹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需求。经铁塔企业统筹后,对于多家共有的建设需求,须交铁塔企业承接建设。
2.上述重点场所之中仅为一家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需求,和上述重点场所之外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需求,应按照共建共享程序要求开展建设,并遵循市场规律,综合评估建设成本与经济效益,积极与铁塔企业协商,实现与铁塔企业的合作共赢。
三、统筹把握建设需求,强化需求评估和管理,确保需求精确
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确保网络竞争优势为目标,精确把握业务热点和弱覆盖区域,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建设。室内覆盖建设需求评估应采用“283”法,综合考虑市场和网络两个需求,通过八个维度进行价值、场景和弱覆盖三个分析,输出室内覆盖的建设需求列表。

图3-1 283室内覆盖需求评估法
(一)建立多手段固定渠道的需求综合收集机制
以市场和网络为主要需求来源,建立例行化需求报告汇集机制,加强需求明确性以及可测试、可度量的管理。
市场发展需求应采集并分析来自区域用户价值、场景信息、终端价值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信息,明确目标区域的竞争对手发展状况、用户数量、业务渗透率、业务预测、覆盖场景等情况。
网络需求应采集并分析来自用户投诉、话务统计、路测数据及MR等多方面信息。
(二)围绕价值、场景和弱覆盖分析,输出室内覆盖建设需求列表,分阶段制定建设目标
综合用户价值、终端价值、市场竞争、用户投诉、话务统计等数据,进行“价值分析”,锁定有业务需求的区域。综合用户投诉、话务统计、路测数据和MR数据进行“弱覆盖分析”,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特定区域的室内覆盖。综合场景信息、话务统计、MR数据等,对目标区域进行“场景分析”,初步判断室内覆盖楼宇的重要等级及成本。经由三个维度的分析,制定基于关键指标集的可量、可控的自评价指标,实现优先级自排序,形成室内覆盖问题长列表,并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建设目标。
四、立足多网协同,宏微并举,面向未来整体布局
高度重视多网协同下的室内覆盖统一规划,要根据业务预测和网络情况,加强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的合理规划,优选室外覆盖室内方式。对于适用室外覆盖室内方式解决的需求点,在充分发挥网络优化能力的基础上再行考虑宏站或街道站点的新建。必须采用室内覆盖建设方式时,应区分改造或新建分别进行规划。
(一)充分发挥业务预测和网络测试作用,多网协同,合理选择规划方案
1.结合多网定位和市场发展阶段切实进行业务预测
近期室内覆盖建设应以4G为主、兼顾多网协同。在业务预测中应综合考虑业务、终端、网络技术发展,重点在数据业务热点区域部署。
2.通过测试有效评估室外覆盖室内能力
根据室内目标覆盖区域、周边网络站点现状和覆盖情况,进行各系统室内覆盖现状评估和典型区域初步方案模测。对于现状评估和初步方案模测结果较接近室外辐射室内信号覆盖指标要求的场景,优先采用室外覆盖室内建设方式。
(二)充分发挥室内外协同作用,宏微结合,优选室外辐射室内的建设方式,在网络优化调整基础上,通过“远处打”、“近处打”、“进去打”等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室内覆盖
室外辐射室内的网络建设,需关注利用楼宇的自然阻挡解决过覆盖或超远覆盖的问题。针对天线仰角向上的场景,应注意依据覆盖楼宇的具体环境,对天线形态、指标进行选择,规避信号外泄和干扰,保证网络质量指标稳定。
1.结合网络结构评估,加强周边环境优化整治,提升网络质量,充分利用已有投资和建设解决深度覆盖问题。
(1)降低底噪:对于底噪较高或超重叠覆盖导致的信噪比影响网络接入和质量的情况,应根据要求进行周边宏站优化,排除噪声源,通过降低底噪提升网络质量。
(2)优化切换和邻区关系:切换关系混乱或周边邻区过多导致无法稳定驻留的室内场景,应优先进行主服小区优化和切换关系优化,解决稳定驻留的问题。
2.宏站天线优化调整,实现远距离定向覆盖(远处打)
对于业务量较低、建筑面积小、结构简单、封闭程度低、室外覆盖条件较好的楼宇或小型半封闭区域,应在不影响广域覆盖指标的基础上,优先通过对周边主覆盖小区的天线进行工程参数调整优化、新增小区和高增益天线等方式,实现远距离定向覆盖。
3.发挥微基站小型化优势,挖潜周边路灯杆、监控杆、电力杆等资源,近距离精准覆盖(近处打)
对于底层覆盖较差、周边宏站距覆盖区域中心远且业务需求量大的特殊场景,如商业中心区、商业步行街等,可考虑协同周边宏站,精确建设微站,发挥小型化/一体化优势,充分利用灯杆、监控杆等市政资源,采用层层通天线等新型天线,实现近距离精准覆盖。
4.推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降低功率、增加覆盖点,进小区覆盖(进去打)
对于建筑群体量很大、楼宇之间相互阻挡严重的场景,如城中村、大型居民小区等,应选择小区分布系统(室外分布系统)建设,推进新技术、新方式的应用,采用光纤或网线来降低室外布线难度,利用小区合并技术减少小区间干扰,采用宽垂直波束天线、墙面外挂、楼间高低层对打等方式来增强覆盖,通过调整天线俯仰角、天线横置、宏微协同等技术手段,建立多层次立体覆盖网络。
(三)综合考虑建设需求和建设能力,合理规划室内信源和分布系统
对于覆盖目标区域封闭性好、穿透损耗大的物业点(如地铁、交通枢纽、高档写字楼、高档酒店、大型商场、大型居民楼等),以及覆盖目标区域用户人数较高、流动性强、容量需求高的有价值的物业点,无法利用室外基站直接覆盖方式达到室内良好覆盖时,可优先考虑进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方案应区分为信源规划方案和分布系统规划方案。对于需要进行室内建设的区域,应根据投资、楼宇结构场景、工程建设难度等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出现由于规划方案不合理导致的投资过度、网络质量未达预期、建设难度过大长期无法完工等问题。
1.把握各网不同的建设重点,按需部署信源。
应重点考虑覆盖目标的数据业务需求,具体规划原则遵循4G网络相关规划建设引导原则和要求。现网2G日均数据业务流量小于50MB的室分物业点暂不考虑4G信源引入。
在已有3/4G网络的区域,2G网络室分仅用于解决深度覆盖。现阶段为保持2G网络覆盖及语音质量竞争优势,对于新增弱覆盖、电梯、停车场等区域可按需引入GSM网络信源(主要采用现网调配方式解决)。
2.根据网络发展及业务需求,按需进行室分改造及新建。
对于已有2/3G室分建设的区域,需要引入4G信号的,应按需进行改造并耦合4G信源,避免采用简单合路方式进行建设。对于高业务密度或有演示需求的区域,应优先采用增加频点、载波聚合等方式提升业务容量,推进部署变频分布以降低改造工程实施难度。
针对有数据业务需求的新建重点室分站点应充分采用新技术提升性能,如双路室分等,同时系统器件、天线密度、天线口输出功率等指标必须满足4G网络规划设计指标要求。
对于小型企业或零星用户的场景,积极引入一体化皮基站/飞基站进行灵活建设;根据适用场景,积极推进光纤分布系统、分布式皮基站等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
五、把握需求重点和建设策略,分场景选择新建室内覆盖方式
从建设方式上看,室内覆盖系统包括室内蜂窝覆盖及分布系统覆盖两大类。室内蜂窝覆盖主要指信源直接覆盖,又分成分布式皮/飞基站与一体化皮/飞基站两类;分布系统覆盖由信源与分布系统构成,包括同轴电缆分布系统与光纤分布系统,同轴电缆分布系统还可细分成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泄漏电缆分布系统及变频分布系统。
室内覆盖系统建设的目标区域主要包括室外站无法完全覆盖的覆盖盲区(如高档写字楼等)、室外站无法满足容量需求的业务热点区(如机场等)以及室外站干扰等原因引起的覆盖质差区(如建筑物高层等)等目标场所。
但室内环境复杂,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协调困难、造价较高,必须要逐一分析,综合考虑技术手段、建设难度、投资收益等因素,分场景选择合理的、低成本的覆盖方式。
(一)室内覆盖系统特性对比分析
1.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建设方式为GSM+TD-LTE合路实现多系统协同覆盖。

图5-1 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框图
基于多网协同分布系统部署的要求,应以TD-LTE覆盖满足作为设计目标。同轴系统支撑800MHz~2600MHz的频率范围,可满足2/3/4G(非MIMO),也可支撑其他频段。
单路同轴电缆系统具备网络性能稳定、技术成熟度高、建设难度和成本低、网络运行与维护难度低、系统演进及升级能力强等优点,主要适用于无法采用室外覆盖室内、容量需求不高,并可通过载波扩容、小区分裂方式满足业务增长需求的场景。但对于过于小型的、离散的场景建设同轴分布系统成本较高的情况,可采用其他替代方式。
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的缺点为:
(1)不支撑TD-LTE MIMO工作模式。
(2)易受分布系统器件、线缆及天线质量及施工的影响。
(3)同轴电缆的价格比光纤、网线高,长远看建设成本会高于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因此建设时可考虑和光纤分布系统的成本和建设难度对比,择优部署。
2.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是为了实现TD-LTE MIMO特性,构建两路结构一致、损耗相近的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分别接入LTE的双通道输出。
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建设方式为:一路为GSM +TD-LTE,另一路为TD-LTE。

图5-2  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框图
双路同轴电缆系统能充分体现MIMO容量增益,且具有网络性能稳定、技术成熟度高、网络运行与维护难度低等优点。双路同轴分布系统主要应用于无法通过室外覆盖、容量需求高、建设难度不大的场景。
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的缺点是:
(1)建设成本很高。
(2)双路系统MIMO性能的发挥,易受到分布系统器件、线缆及天线的质量及施工的影响;尤其是通过改造实现的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易于受到双路功率不平衡的影响,会显著降低双路系统的性能。
3.光纤分布系统
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由接入单元、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组成。接入单元与扩展单元之间采用光纤连接,扩展单元至远端单元之间采用光纤或网线连接。近端单元接入基站的射频发射端,可灵活耦合2G和4G等多种制式。

图5-3  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框图
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主要应用在整体覆盖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业务密度较低、无法通过宏站或街道站解决的建筑物离散的高功率需求场景,如大型建筑群小区内、楼宇间分散布放天线的小区分布场景。
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和主设备厂家没有绑定关系,应用更为灵活。
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1)由分布系统厂家提供有源设备组成,监控能力弱于分布式皮/飞基站及宏基站设备等,故障隐患高、存在长期使用后质量下降的问题。
(2)下联业务量较大或使用数量较多时会引入上行干扰,应适度限制远端数量。
(3)支撑室内覆盖容量扩展的能力较弱。未来LTE每用户数据流量将大幅度增加,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应在数据流量增长不大的场景下使用。
(4)虽然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支撑多种制式,但在安装后扩展难度较大,必须逐一更换远端。因此在建设时必须明确频段需求,近期具备演进需求或扩容需求的楼宇应慎重使用此类产品。
(5)本设备远端为有源设备,可独立供电或通过五类线供电,不建议应用在取电供电困难、封闭、潮湿的场景。
4.分布式皮/飞基站
分布式皮/飞基站为有源系统,由主设备厂家提供。
分布式皮基站系统组成包括主设备BBU、接入合路单元DCU、集线器单元RHub、射频远端单元pRRU,BBU与DCU、RHub间采用光纤连接,RHUb与平RRU之间采用光纤或五类线连接。通过多模块拼装可接入4G及2G:对于4G而言,分布式皮基站属于基带拉远设备;对于2G,其射频信号接入DCU,后续设备直接放大。pRRU输出4G最大功率为2*100mW以上,2G 50mW,可实现多制式功率自动匹配同覆盖,并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监控。

图5-4 分布式皮基站示意图
分布式飞基站系统组成与分布式皮基站类似,包括主设备BBU、室内无线单元IRU,分布式远端无线点RD,BBU与IRU之间采用光纤连接,IRU与RD之间采用五类线连接。分布式飞基站支撑4G和2G,RD输出4G最大功率功率2*50mW,并实现对所有设备的监控。
分布式皮/飞基站比同轴电缆(馈线)易于布放;分布式皮基站远端单元可以直接放装或外接天线,分布式飞基站远端特别小巧(直径10cm左右);不同级数的集线器单元与远端单元相结合,通过App设置小区合并或分裂,便于灵活构建较大规模的分布系统。
分布式皮/飞基站适用于覆盖和容量需求均较大的重要室内大型场景,具备部署灵活快捷、便于容量和覆盖调整、利于监控的优势。分布式皮基站尤其适用于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覆盖面积巨大、单位面积业务密度大或潮汐效应明显、室内区域较为空旷的场景。分布式飞基站远端更为小巧,其低功率输出更适用于室内隔断较多的场景。
分布式皮/飞基站的主要缺点是:
(1)主设备厂家支撑程度有一定差别,造价成本较高,个别厂家设备需要进一步推动成熟。
(2)需要在建设时明确支撑的模式,如建成后需要提供其它系统或新的频段覆盖时,则需更新远端模块,产生一定的改造工程量。
(3)本设备远端为有源设备,可独立供电或通过五类线供电,因此不建议应用在取电供电困难、封闭、潮湿的场景。
5.一体化皮/飞基站
一体化皮/飞基站是一种小型化、低功率、低功耗的蜂窝技术,通过有线宽带回传到移动核心网,为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业务。
一体化皮/飞基站系统主要由一体化皮/飞基站、安全网关、接入网关、一体化皮/飞基站网管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5-5 一体化皮/飞基站系统架构图
按设备制式,一体化皮/飞基站可分为2/3/4G单模或其它制式与TD-LTE双模。一体化飞基站产品一般体积重量在1kg/1L以内,一体化皮基站在3kg/3L以内。覆盖能力方面,考虑室内部署和一定墙体穿透损耗的情况下,一体化飞基站单站覆盖面积100~200平米;一体化皮基站单站覆盖面积在1000平米以内。1000~5000平米的建筑,若业务需求较高,且内部可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大开间,可使用多台一体化皮基站组网覆盖。
一体化皮/飞基站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4G一体化飞基站的应用前景不明确,4G一体化飞基站尚无厂家批量生产。
(2)在部署时应明确系统制式,若要支撑新的系统制式必须更换设备。
6.各室内覆盖系统特性比较
综合比较不同室内覆盖系统方案的建设难度、成本等因素如下:
表5-1 室内覆盖系统方案比较
建设方式        建设难度        建设成本        系统性能        维护难度        可扩展性
单路同轴        高        低        中        高        高
双路同轴        最高        高        高        高        高
光纤分布        中        中        低        中        中
分布式皮/飞基站        中        最高        最高        低        低
一体化皮/飞基站        低        低        低        低        低
从覆盖业务密度及覆盖面积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的室内覆盖系统有各自的适用场景:一体化皮基站设备安装便利,适用于单点覆盖面积在几百至一千平米的营业厅、沿街商铺、超市等室内较开阔的小型建筑场景;同轴分布系统(含单、双路同轴电缆)、光纤分布系统,分布式皮基站均可应用于大型建筑,应根据场景特点、业务预测和建设难度,合理选择覆盖手段。






图5-6 室内覆盖系统应用场景建议

(二)新建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要求
多网融合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应符合多系统共用建设标准。
1.信源建设部署充分考虑覆盖场景特点,对于高流量且流动人员集中聚集的区域,建设时必须统筹考虑多网协同的发展目标,提前考虑后续网络扩容和扩展需求,确保各系统接口预留要求。
2.关注多系统同覆盖能力核定。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各系统的设备能力及覆盖指标要求、各系统频段差异引起的分布系统及空间损耗的差异等,以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为基础,结合室内分布系统天线口功率辐射安全要求,核算各系统覆盖能力,电平应以满足覆盖要求最高的TD-LTE系统需求为标准,对于WLAN系统覆盖能力与其他系统不匹配问题应提前考虑
3.室内分布系统的器件、功率核算、实际频率配置应支撑多网干扰规避要求,包括不同系统间杂散、阻塞和互调干扰。
(三)具体场景应用建议
从覆盖面积和覆盖场景两个维度,对不同场景的新建室内覆盖建议如下:
1.不同面积物业点的室内覆盖建议
(1)5千平米以下小型建筑的室内区域
若建筑室内结构简单、封闭程度低,优先考虑室外蜂窝覆盖室内的建设方式。
若建筑室内结构简单,但封闭和隔离较好,针对覆盖和容量不足的热点区域,可采用一体化皮基站方案。根据覆盖面积和用户容量需求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建设方案:对于单点覆盖面积在数百至一千平米、并发用户数小于32个的沿街商铺、营业厅、开阔单间等场景可部署4G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满足覆盖和容量要求;对于覆盖面积在数千平米的小型企业、超市、卖场、写字楼、教学楼等能够分离为几个独立开间的场景,可部署多台4G一体化皮基站设备组网覆盖。
(2)5千平米以上建筑的室内区域
对于建筑面积大、封闭性好、穿透损耗高、用户数量多、业务密度大的场景(如商业区、商场、体育场馆、大型医院、地铁、高铁站、政府楼宇等大型的公共场所),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覆盖情况,合理规划室内系统的建设。
对于普通商业写字楼、办公楼、宾馆、医院、居民楼、宿舍楼等无法采用室外覆盖室内且TD-LTE数据业务需求普通的室内场景,可采用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方式。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不支撑TD-LTE MIMO工作模式。
对于重点党政机关、机场、交通枢纽楼、地铁、大型场馆等应用于无法通过室外覆盖、建设单路单路同轴系统无法满足峰值速率和业务容量的新建分布系统场景,可采用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方式。考虑到单双路室分系统均可以通过载波扩容、小区分裂方式实现容量提升,且单路室分系统实现成本低、工程难度小。因此应认真预测覆盖场景的业务发展趋势,根据容量需求预测和投资收益分析,合理选择单双路室分系统建设方式。对于容量需求高,建设难度不大的场景优先考虑建设双路室分系统;对于容量需求不高,并可通过载波扩容、小区分裂方式满足业务增长需求的场景,优先考虑建设单路室分系统。
对于城中村等整体覆盖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业务密度较低、无法通过宏站或街道站解决、同轴电缆部署困难、隐蔽性要求高、2/3/4G都具有较大覆盖需求的场景,主要采用光纤分布系统。
对于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覆盖面积及业务需求均很大且有潮汐效应的场景,优选分布式皮基站方案;也可根据网络需求、施工难度、投资效益等综合评估,选择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2.不同场景的室内覆盖建议
(1)场景1/2:中大型居住群——多栋高层塔楼居民区/多栋高层非塔楼居民区
        建筑特性:
内部内部隔断多,建筑结构复杂,穿透覆盖难度大。
        业务特性:
固定宽带发达,业务量总体偏低。
        工程实施特性:
基站建设难度大,室内分布系统难以实施。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外辐射室内。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一般采用室外分布系统,信源选用10W及以上的宏基站或微基站,并尽量利用小区合并以减少载波超配及干扰。
        为达到良好覆盖效果,天线与接收点间信号应尽量视距传播,馈入天线的功率应尽量大。
        天线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安装:可安装在楼外墙上部,对准对面楼下部交叉对打;下部天线可伪装成地面射灯形式对准居民楼上部;或借用小区内高度适宜的灯杆悬挂天线覆盖低层。
        若采用垂直办功率角30度以内的普通板状天线楼间对打,天线安装在楼顶(30层左右)、中间楼层(15层左右)及底层小区内灯杆,平均每副天线纵向覆盖约10层楼;若采用垂直大张角天线,可根据天线与覆盖楼宇之间的距离测算天线覆盖层数,一般纵向可扩展至15层以上。若采用权值特殊设计的层层通天线,经过精细设计与优化,一般纵向可扩展至覆盖30层。
        塔楼的信号阻挡更为严重,应根据楼厚度和建筑复杂程度,适度采用前后楼安装天线打向中间目标楼宇的方式。
(2)场景3:中大型居住群——多栋低层居民区
        建筑特性:
内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穿透覆盖难度小。
        业务特性:
固定宽带发达,业务量总体偏低。
        工程实施特性:
基站建设难度大,室内分布系统难以实施。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外辐射室内。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低层居民区距宏站250米以内首选宏站覆盖;
        次选相距100米以内的微站结合小区合并进行覆盖。
(3)场景4:中大型居住群——高低层混合居民区
        建筑特性:
高低层建筑混合,各建筑内部结构差异大,穿透覆盖难度差异大。
        业务特性:
固定宽带发达,业务量总体偏低。
        工程实施特性:
基站建设难度大,室内分布系统难以实施。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外辐射室内。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根据低层居民楼与邻近宏站的距离及是否被高层居民楼遮挡选择设计方案,为上述1、2、3种场景类型的组合。
(4)场景5:中大型居住群——城中村
        建筑特性:
建筑高度为10米或以下,建筑物密度极大,内部建筑结构简单,穿透覆盖难度较小。
        业务特性:
流动人口多,固定宽带普及率低,整体业务量较高,移动数据业务需求强烈。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具备较好的室外基站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外辐射室内。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首选光纤分布系统,根据覆盖距离确定是否外接天线,光远端及天线安装在附近灯杆或建筑物外墙(高3-5米左右)。
        零星局部若覆盖区可采用一体化皮基站覆盖。
(5)场景6/7:写字楼/酒店
        建筑特性:
建筑高度和形态多样,内部隔断多,建筑结构复杂,穿透覆盖难度大。
        业务特性:
        写字楼:业务需求量大,内部固话及固网分流明显,业务质量要求高。
        酒店:异地用户为主,业务需求量大。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开间大、结构简单、面积1000平米以下的办公写字楼,有明确业务需求时,可采用单台一体化皮基站覆盖。能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且封闭性好的大开间的5000平米以下的写字楼,可考虑采用部署多台一体化皮基站组网的方式覆盖。
        5000平米以上的写字楼或酒店:根据业务需求、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一般首选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对于建筑物总体量大、总业务需求高、单位面积上业务需求也高、有潮汐效应、客房区域隔断多的特大型酒店,可采用分布式皮/飞基站。对于酒店局部
(6)场景8:医院
        建筑特性:
建筑高度和形态多样,内部隔断多,建筑结构复杂,穿透覆盖难度大。
        业务特性:
业务需求量较大,挂号大厅、候诊区用户及业务密度大。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在特定区域需满足特殊要求。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鉴于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应优先采用单点输出功率较低的同轴电缆室内分布方式。
        病人候诊室、住院部等病人集中等候之处如具备施工和维护条件可适度部署双路分布系统。
(7)场景9/10:商场/大卖场
        建筑特性:
建筑结构以中低层为主,内部隔断少,空间大。
        业务特性:
用户休闲购物为主要活动,业务需求量大。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对于单点覆盖面积在数百至一千平米、并发用户数小于32个的沿街商铺、营业厅、开阔单间等场景可部署4G一体化皮基站设备满足覆盖和容量要求;对于覆盖面积在数千平米的小型超市、卖场等能够分离为几个独立开间的场景,可部署多台4G一体化皮基站设备组网覆盖。
        中型商场及大卖场(5千平米以上):可部署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局部补充一体化皮基站吸取容量,也可考虑局部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        对于商业街底商,若传统宏蜂窝基站无法覆盖,且建设分布系统经济效益较差的,可选用一体化基站、微RRU或光纤/五类线分布系统;
        对于小型的商业步行街且不具备传输条件的,可在街道中点附近的灯杆或水泥杆上安装一体化基站或Relay。
        对于长于200米的商业步行街,可在街道中选择合适的区域安装,采用小型化RRU+小区合并技术降低网络切换。
        针对整条商业街基本有良好覆盖,仅个别高价值底商信号不好的场景,可在个别底商室内安装一体化皮基站或微RRU等小型化设备。
(8)场景11/12:大型场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
        建筑特性:
含室内型、室外型两种,单体建筑中低层为主,面积大。场地部分空旷,办公区域隔断多,建筑结构复杂,穿透覆盖难度大。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突发业务量大。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共建共享需求明显,且设计需重点考虑容量及可扩展性,以便后续新增系统的接入。
        从容量需求考虑,可优先采用分布式皮基站。
        从系统接入制式可扩展性考虑,可优先采用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        体育场馆和会展中心的空旷区域内的天线功率在满足电磁辐射限制的条件下可适度提高。
(9)场景13/14:交通枢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
        建筑特性:
建筑结构以中低层为主,内部隔断少,空间大。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突发业务量大。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可优先采用分布式皮基站,或采用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        候车区和站台均较为空旷,天线功率在满足电磁辐射限制的条件下可适度提高。
(10)场景15:交通枢纽——机场
        建筑特性:
建筑结构以中低层为主,内部隔断少,空间大。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突发业务量大,高端用户比例高。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共建共享需求明显,且设计需重点考虑容量及可扩展性,以便后续新增系统的接入。
        从容量需求及施工便利角度考虑,在具备取电条件下可优先采用分布式皮基站系统。
        从系统接入制式可扩展性考虑,可优先采用双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
(11)场景16:其他场景——高校宿舍楼
        建筑特性:
        旧式宿舍楼一般为6层以下、单侧或双侧房间,宽度一般,纵深较深、无电梯地下室、与其他楼宇的间隔在50米左右。多栋旧式宿舍楼布局相似,一般为砖混结构。
        新建高校宿舍楼一般为塔楼框架结构,多为中高层建筑,建筑面积较大,塔楼内房间分隔较多。
        高校宿舍楼室内环境相对拥挤。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极大,数据业务需求显著。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相对小,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条件。
        典型覆盖方案:
对旧式高校宿舍楼一般采取室外辐射室内的方式,对新建的高层塔楼宿舍楼一般建设室内分布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旧式高校宿舍楼首选宏站(基站距离250米以内)覆盖;
        新建高层塔楼宿舍楼首选同轴电缆分布系统,蜂窝移动网与WLAN相结合进行室内部署,天线尽量入户安装。
(12)场景17:其他场景——隧道
        建筑特性:
狭长带状分布,用户在交通工具内高速运行。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较小。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大,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施工条件,但受业主方管理约束明显。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共建共享需求明显。
        长隧道一般采用泄漏电缆覆盖,不考虑MIMO;短隧道一般在隧道洞口设置天线向内打。
(13)场景18:其他场景——地铁
        建筑特性:
站台等乘客区域建筑结构以中低层为主,内部隔断少,空间大。车辆运行区域狭长带状分布,用户在交通工具内高速运行。
        业务特性:
用户及业务密度大,数据业务需求更显著。
        工程实施特性:
物业协调难度大,一般具备室内分布系统施工条件,但受业主方管理约束明显。
        典型覆盖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
        典型设计方案要点:
        共建共享需求明显。
        地铁隧道内一般采用泄漏电缆覆盖,站厅内设置分布系统天线。
六、精细化实施室分改造,最大化实现现有设备价值
现有的2G室分系统是快速实现4G室内覆盖的优势所在,应充分通过系统改造,实现设备的最大化利用,确保投资效益。2016年各省室分系统改造完成比例不得低于90%,力争要100%完成。改造不能简单的进行信号馈入,应核查原有设备情况,确保改造后达到4G覆盖要求。
(一)根据业务发展、场景需求,对已有室分站点进行充分切实的容量预测,对于确有需求的场景进行室分系统改造。
2G室分数据流量低于一定门限的物业点,不需进行4G室分系统改造。
应根据容量需求和改造难度,选择适合的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式。主要的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式包括合路、单路改双路和改为变频分布系统三种。合路方式对原有单路同轴电缆分布系统排查后馈入4G信源,主要适用于业务需求量不高、布线改造困难的场景,后续将主要通过载波扩容、小区分裂方式满足业务增长。单路改双路主要适用于业务需求高且易于布线的场景。变频系统通过变频技术,利用一根馈线实现双流,主要适用于业务需求高但双路布线困难的场景。
(二)对需要进行4G信源耦合的室分点应首先对现网的室分部署进行排查和梳理。
重点评估合路器、功分/耦合器、天线等无源器件指标,包括频率范围、功率容限、互调指标等。对于不支撑4G频段的合路器、天线等予以更换,并应根据分布系统各点的信号功率,选用相应品质等级的室分器件,对于靠近信源位置的应使用功率容限更高、互调抑制更好的高品质无源器件。具体改造操作时,可根据信源功率计算,或使用便携式频谱仪进行简单的功率测试。
根据4G覆盖要求,对天线的布局和密度进行排查。在半开放环境,如写字楼大堂、大型会展中心等,天线覆盖半径取10~16米;在较封闭环境,如写字楼标准层等,天线覆盖半径取6~10米,对于不满足上述要求的进行天线加密。
(三)对现有室分系统的双路改造应重点关注功率平衡和施工难度等问题。
对确有双路改造需求的,为保证双路的吞吐量提升,新建支路应通过与原有支路采用相同的分布系统结构、线缆同路由布放等措施来确保双路分布系统的一致性,务必使双路功率差控制在5dB以内。双路天线的间距应不小于4λ,一般控制在4λ-12λ之间(对TD-LTE E频段,天线间距不应小于0.5米,应控制在0.5-1.5米之间)。对于因安装空间受限而无法安装两个单极化天线的场景,双路改造时可将单极化天线改为双极化天线。
变频分布系统主要用于对原有单路分布系统进行变频改造,以有效实现LTE MIMO。总体来说其改造复杂度低于双路,适用于室内分布系统器件相对集中设置的场景。
七、加强室内覆盖建设管理
(一)完善室内覆盖建设管理流程,确保职责明晰
1.各企业应严格对照“需求管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优化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室内覆盖建设全流程梳理,实现室内覆盖全周期管理。
2.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各关键环节,但应至少包含如下关键流程点:
(1)需求管理:需求收集、重要性排序、需求审核
(2)规划设计:信源规划、分布系统设计、设计方案会审
(3)工程建设:到货检测、施工和监理、工程验收检查
(4)优化验收:参数制作和联合优化、验收入网、后评估
3.各企业应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室分规划、建设引导原则和策略,确定室分建设管理模式,明确室内覆盖牵头管理以及各环节各流程的责任部门,明确职责和分工界面。
4.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模式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确保关键环节和流程可实施、可监控,提升室内覆盖建设维护效率,确保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5. 各企业应贯彻落实总部下发的室内分布相关设计规范、技术规范、验收规范等企业标准,推动室分系统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规范体系的全面落地,从源头控制质量,避免事后整治。
(二)精确需求管理环节,合理控制建设节奏和规模
常态化、多维度收集室内覆盖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和各网络的建设扩容进度定期召开需求评审,对需求进行必要性评估和重要性排序,力求做到需求“建得必要、建得及时”。
(三)规范室分规划、设计环节,强化源头质量审核管理,确保方案合理、经济
1.明确室分建设的设计流程的牵头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室分设计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2.完善室分建设设计会审机制,确保建设方案的合理性,从源头抓好规划方案审核。
3.加强主设备和分布系统规划设计之间的匹配度,确保主设备和室分系统建设在各网进度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保持建设目标的一致性,杜绝主设备和分布系统建设脱节、设备闲置无法发生效能的情况。
(四)加强全过程的检测和质量监控管理,确保建设目标达成
1.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确保施工质量。保留建设环节中的过程文档,实现建设环节的可回溯、可检测。
2.常态化开展室分器件到货检测,制定器件抽检办法和技术规范,有效保障室分设备质量,减少室内覆盖网络客观因素影响,降低网络设备故障和返修、更换频度。
3.强化工程施工监理检查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做到全程监控和重点环节抽查管控相结合,切实保证建设质量。
(五)实现室内外联合优化机制,完善验收质量把控
1.逐点进行室内分布参数制作、实现室内外的联合优化。
2.严格贯彻网络验收规范,从网络覆盖质量、方案匹配度、建设目标达成、工程建设质量等多维度全面评估检测。
(六)建立常态的、面向效益和质量的后评估体系
逐步建立完整的室内覆盖建设后评估体系,探索科学合理的后评估方法,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室内覆盖建设质量,引导后续室内覆盖的规划和建设。

举报本楼

本帖有 1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7 01:37 , Processed in 0.51577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