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462|回复: 0

[通信前沿] 网络融合需要从两个层面推进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元帅

注册:2005-12-28

爱心徽章,06年为希翼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荣誉版主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06-2-28 18:51:00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融合是近来讨论很多的话题,但融合的含义是宽泛的,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融合的思考。所谓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FMC)是指不断演变中的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在网络和业务方面逐渐趋向于不同程度与范围的相似或相同,在技术上体现为协议规范、网络架构等方面的一致性,在运营上体现为运营或经营模式的相似性。融合是综合的、复杂的,它涉及网络、业务等多个方面。从网络架构来看,融合可以发生在网络的不同层面,具体体现在业务层面、控制层面、传输层面、接入层面、终端和支撑系统多个层面。从服务的角度来看,融合主要表现为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电信业务,例如统一账单、统一客服、统一接入、统一认证和统一业务等。从接入方式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上体现为多种接入方式共用某些网络的功能实体或设备,在终端上体现为各种多频多模的终端,而从用户的角度看,融合意味着相同的业务体验。

  融合需要从业务和网络两个层面推进

  从业务层面的融合来看,融合主要表现为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使用环境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电信业务,例如给用户提供统一账单、统一的用户号码、统一的业务应用等。业务层的融合可以通过业务的互通、业务的捆绑和业务的融合等几种方式来实现。业务的互通是能向用户提供跨网络业务,如移动与固网视频业务的互通、短消息的互通等。实现固定和移动业务的捆绑,也是一种融合,即大家可以向用户提供话音、宽带、移动、IPTV等多种业务,向用户捆绑销售,提供统一账单、统一的服务。业务的捆绑可以帮助运营商在提高ARPU的同时培养用户的忠诚度,降低离网率。网络层面的融合从纵向来看,包括业务平台的融合、核心网的融合、承载网的融合以及终端的融合。

  业务层的融合主要体现为业务平台的融合,包括综合智能网、统一业务应用服务器,提供统一的数据业务与应用;业务管理平台的融合,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开放接口、用户与业务数据管理和认证与计费等功能。

  控制层的融合是指通过统一的核心网络接入固定与移动等多种接入方式、接入多种终端,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呼叫和会话控制。而IMS由于其与接入技术无关的特性,为网络融合在控制层面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因此IMS是网络融合在控制层面的一种具体实现。统一的用户数据库技术也成为面向用户的网络融合的实现方式之一。

  承载网的融合是通过统一的分组承载网络,提供统一的业务数据和控制信令的传输承载,比如统一的IP网络。

  终端设备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多模多频终端,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之间的无缝漫游与切换。

  运维管理层面的融合主要是指运营管理支撑系统和网管系统的融合。运营管理支撑系统的融合主要包括融合的计费账务系统、融合的结算系统和融合的充值平台,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的关键特性是要高度的系统集成化,把各式各样的分离业务系统融合起来、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业务流程的顺畅通达和统一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运营效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用户层面的统一计费、统一账单和业务捆绑。运维管理层面融合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是用综合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多种网络,综合网管系统通过一个网管系统就能够对互联的不同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对全网的综合管理,实现全网故障分析和故障定位、全网性能综合分析等功能。这样既便于维护、使用,也可以提高该系统的利用率。然而目前网管系统融合的需求不是很明显,并且考虑到目前网管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部署、管理机构的分散等问题,建设综合网管系统的难度很大。

  然而,这些对融合的论述是否正确,要看是否真正有融合的需要,要花多大代价去换取这些融合,而融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价值。

  IMS在固网中应用需解决两方面问题

  IMS(IP Mutimedia Subsystem)是3GPP在R5版本提出的支撑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基于SIP协议控制上层业务会话和与接入网的无关性,通过IMS可以提供的IP多媒体业务以及实时的VoIP业务,支撑分组域业务的漫游。同时,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方案。目前,3GPPIMS用于移动的标准已经基本成熟,TISPAN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

  国际标准组织在研究IMS应用于移动领域的同时正在积极推进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技术的研究,即将固网也纳入到IMS的体系架构下。但从目前的研究进度来看,IMS应用于移动的标准已经成熟,但是基于IMS的网络融合的技术标准还处于发展阶段,将IMS引入固网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且融合业务需求的详细要求还不十分明朗。

  首先是如何看待软交换和IMS的关系。软交换和IMS都作为下一代网络呼叫控制的体系架构,它们虽然都继承了下一代网络基于IP承载、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但是软交换和IMS技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软交换技术标准从1998年开始出现已经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用。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目前软交换已经在电话网的长途和汇接层面开始引入。在实施中应注意不同厂家业务平台的互通问题。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将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近期软交换网络,应能够解决现有电路交换网的整体转型问题,并服务好大客户。软交换系统应具有支撑宽带用户未来向IMS迁移的能力。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分组的网络,关键点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而且在其业务的种类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业务,使传统话音业务又有了新生。IMS技术的主要优势是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撑移动性管理,基于SIP协议,具有业务应用的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机制,因此IMS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I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PSTN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撑ISDN业务、V5接入等传统PSTN接入方式还没有开始研究,因此IMS距离完全继承PSTN网络能力提供PSTN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是用户接入问题

  IMS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与接入的无关性,由于有线与无线接入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传输带宽的不同,无线接入方式由于带宽资源有限所以要求P-CSCF支撑SIP的压缩,而对于有线接入方式则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对于不同接入方式对于IMS的功能实体的要求有所差异。基于IMS的网络融合考虑了业务层的融合,并没有解决QoS和位置管理等接入网的问题,因此TIPSAN和ITU-T都定义了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和资源控制子系统(RACS)来解决接入网的问题。接入层是指为用户提供接入的网络层面,它比传统接入网的概念更宽,延伸更广。接入层的融合可以丰富用户获取业务的途径、实现随时随地的业务接入,并获得无间断的高质量的业务体验。为了达到这种业务提供能力,NGN标准组织定义了NASS(网络附着子系统),通过NASS完成对用户附着于接入网络的管理,包括用户验证和网络地址分配、位置管理。需要指出的是,NASS目前只研究了WLAN和ADSL的接入,NASS对用户漫游的支撑还不完善,NASS对CPE的配置接口有待于进一步定义。对于固网运营商,已经部署了大量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ADSL接入)。现有的ADSL网络只是实现了简单的用户的鉴权认证和地址分配,NASS所要求的其他基本功能:位置管理、基于用户清单的接入网络配置和授权、业务子系统的发现等都还没有实现。从NASS与NGN其他功能实体之间的关系来看,目前的ADSL接入网络还没有实现与业务系统、与资源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总体来看,现有ADSL接入网络离NGN对接入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总之,网络融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IMS是目前国际认可的NGN体系架构的子系统之一,大家将密切关注其应用和发展。基于固定的TISPANIMS标准还不成熟;现阶段IMS的应用并不具备QoS控制机制。固网在考虑IMS演进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审慎行事。IMS系统应用规模比较小,偏重对业务的提供,对可运营可管理的因素考虑较少。随着应用逐渐广泛,也将不断完善。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2:41 , Processed in 0.16941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